在“海量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现场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在西关小学,目的是观摩学习西关小学如何落实“海量阅读与写作育人”工作的。今天的现场会准备的比较充分,文艺演出突出了阅读与写作的主题,节目是师生自编自演的;材料展示内容真实、丰富、有创新;文学社团活动和写作课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学以致用的原则,为学生将阅读知识转化为写作、表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活跃了学生的生活。摒弃了读死书、死读书现象,其经验值得全市推广。
“海量阅读与写作育人”工作,是我们以75号文的形式进行安排部署的。全市各单位都开展了这项工作,但进展情况不均衡。下面我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谈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海量阅读与写作育人”这项工作
国民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是人们实现人生目标,发展知识和潜力,参与社会活动最基本的技能。培养中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目标,造就合格公民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各位想一想自己怎么落实的,从环境氛围建设、图书的保障和借阅、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的阅读书目指导、阅读指导、时间保障、写作改革、文学社团建设等方面想想,依据我们下发的阅读目标、
写作目标自查自查,制定执行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了成绩与成长的关系。光有成绩,过得了今天的关,过不了明天的关;光有成长,过得了明天的关,过不了今天的关。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既能帮助提高成绩,又能促进学生成长,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处理好了课外读物与教辅用书的关系。我们以为教辅用书的价值取向指向于分数,课外读物指向于人文、科学素质的积淀,与分数有关,但关联度并不高。因此,组织大阅读,不是在向学生推荐教辅用书,教辅用书与课外读物不可同日而语,治理滥订教辅用书,不会也不能影响大阅读活动。
处理好了用书与订书的关系。我们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很多的家长对于推荐给学生的书,反感的是不用。用得好,家长欢迎、支持。让学生订什么书不重要,关键要着眼于让学生用什么书。
三、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生读什么?需要根据其成长规律定制一份"营养菜谱"。目前的阅读市场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庸俗的口袋书充斥市场,不仅不能营养学生,甚至在毒害学生。而家长学生有时不一定清楚。前几年我们也发了几次阅读推荐书目,各校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编辑书目推荐给家长,让家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读什么。这份菜单的出笼必须具
有权威性。家长拿着这个东西,可以按图索骥,也可以知道自己孩子差啥、补啥。要借力学校橱窗、网站、报纸等阵地推介其中的作品。
各校要根据实际再精选一部分内容,自己编辑一些校本读物,我看西关小学编辑的《清泉》不错。小学校人力物力不足,建议几个小学联合分工编辑,或者由教委办牵头组织人员编辑,统一印发。这样,可以减少开支,提高质量。
二是组织图书漂流,解决在哪读的问题。有位诗人说过:"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些年我们在学校装备问题上一直把图书馆(室)作为重中之重,试图为学生营造一方现实的、校园版的"天堂"。但是,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不少学校在建和用问题上脱节,图书馆成了摆架势的"门面",天堂的门被人为地封闭上了。如何让图书走近学生,让学生与图书零距离,是我们最近一个时期思考的重点之一。"图书漂流行动"应势而生。开设阅读课,开放阅览室;开架借阅、全天候开放;完美教室、办公室建设,将图书角作为必备内容;在走廊设立开放阅读区;带一本上学、带一本回家;让学生对书触手可及,让学校的图书馆成为学生喜欢的一个空间。
三是开设阅读课程,解决如何读的问题。书如何读是有规律的。放任自流的读,影响读书效率、效益。开设语文、外语阅读欣赏课的地区。课程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最好的产品。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课外阅读的课程化,系统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课要形成欣赏课、指导课、推荐课、展示课型体系,并推出了一些研究课、示范课。不少学校还把课外阅读作为科研课题,推进阅读课程建设向纵深推
进。除此之外,语文、外语学科都把推荐课外阅读作为学科教学的要求,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融通。
四是挤出读书时间,解决何时读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都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于是浅阅读、快餐式阅读盛行。事实证明,浅阅读很难帮助人实现人文积淀。在课程被排得满满、作业总是做不完的现实语境下,师生的读书时间从何而来?鲁迅说,他是把别人聊天、喝茶时间用来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西关小学利用早读前几分钟背经典,利用午自习写经典,利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