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避免学生抄作业之现象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admin

探本求源,杜绝恶习我们的教育是针对人实施的一种行为。每一种不良行为的背后总会有或是合理或是不合理的心理在指示着他去那样去做。抄袭这种不良而普遍的现象发生在学生身上,如果我们从分析学生心理的角度寻求解决的方案,或许问题会迎刃而解……现象与心理之一:要交作业了,可是忙得昏天黑地的,还是没有完成,怎么办?不交?肯定不行,那怎么办?还是抄起来省事便捷。被逼的啊!应对策略之一、布置适量作业,遵守规定在先,杜绝被逼的抄。每一个学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科目的限制,所以可供完成每一门学科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集团早就规定每门学科的课后作业时间,作为布置作业的老师(或备课组),当以全局为重,不能靠挤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作为提高本门学科成绩的代价,从集团对老师的激励机制(班级捆绑与备课组捆绑)来看,其实布置超量作业是一种损害他人而也并不利己的行为,何况多布置就要多批改。合并起来说,布置适量作业,既是对相关规定的执行,也是对学生的关爱,而且也是对自己的关心。逼着学生抄,苦了学生,也累了自己,不值得。现象与心理之二:真爽,这个老师真好蒙,轻而易举地通过抄袭完成了作业,他居然没有发觉,相信幸运会永远伴着我的。应对策略之二、认真批改查阅,及时发现问题, 杜绝侥幸的抄。批改作业的方法有多种,浏览打个阅字是批改;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或只看关键词不看具体表述是批改;认真阅读,以查阅学生作业时的思维过程为目标,也是批改。固然,从不同的作业内容与要求的上看,这三种批改方法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只要真正认真地去批改,做一个批改的有心人,就不会让抄袭现象轻易地从眼皮底下溜过。相邻座位同学的作业有雷同,或两个同学的同一次作业有几处雷同,或主观表述题答案与“标准答案”有雷同等现象的发生,多是抄袭所致,作为老师,要善于甑别,及时调查处理,不能姑息。学生抄袭,老师不能及时发觉并处理,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不只是在作业上骗你了。现象与心理之三:没有人管嘛,自由,自在!噫?这题好像不会嘛。唉,没有现成的答案。“喂,这题怎么做的啊……”应对策略之三、增强诚信教育,严格作业考试制度,杜绝懒惰的抄。但凡不良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约束力不够造成的。首先从外因上看,宽松的作业氛围固然有益于学生解题思维的活跃,但是学生毕竟自我约束力不强,自习课上的“讨论”多沦为抄袭,因此得从制度上约束,严格实行作业考试化,不给抄袭作业的机会。当然仅有这个制度保障仍是不行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国家虽有严格的法律,可是监狱里照样是有服刑人员一样。所以得从思想上教育,从内因上着手,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真实体现自己的能力,对他而言,是最基本的诚信做人的体现,而且,让老师及时知道你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不足,也有利于提高他自己能力。让他认识到,抄袭实在是一种很不值得的行为。教育学生独立作业,不只是帮助他学习,也是在教他如何做人。现象与心理之四:最近上课老师讲的内容,我实在不太懂,头脑里模模胡胡的,这作业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啊,我一问老师,老师就骂我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怎么办呢?还是找机会抄一下完事吧。应对策略之四、关注学困学生,提供额外帮助,杜绝无奈的抄。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老师用尽力量,在课堂上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听懂学会,但是由于分班分层教学与作业毕竟没有实施到完美的程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仍有学生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所有作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形,我们课任老师当有预见在先,在课后与作业之前,多与学困生交流(鼓励他们主动请教当然更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中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将大大提高作业相对于他们而言的难度,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他们为了完成本来无法全部完成的作业而找机会抄袭。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都能做到的,关键是需要细心与耐心:在课堂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得到最初的学情反馈信息,同时在课后对个别学困生耐心反复地加以指导,有的学生还可能需要我们长期地个别辅导。相信:我们教他一阵子,他会记住你一辈子。现象与心理之五:上课时,我全懂了,这个题目我也思考了很久,就是想不出应当怎么做,老师不让问,不能胡做一阵暂时糊糊吧,可是空着这题把作业交上去,心里实在难受啊。应对策略之五:改变一刀切现象,鼓励积极行为,尝试褒扬有益的抄。我们有部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极强,是诚信待人、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绝对的楷模,他们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会努力在第一时间加以解决,课堂上偶有不懂的他们会在下课后追着老师问个明白。当然,如果在作业时经过长时间的认真思考仍有不会的或是吃不准的,他们也会自然地想到问同学、老师或是看答案,当天的学习问题只有得到最终彻底的解决,他们才会释然安寝。客观上说,基于这种情形下的抄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主义”式的抄袭了,这反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因此我认为不妨一分为二地变堵为疏,只是必须用订正的形式出现,对老师而言也可以减轻批改的负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此外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布置一些不可抄作业,让学生想抄而无处可抄,也是杜绝抄袭现象的良方。每一种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长期的较为艰苦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善于从分析学生的心理入手,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坚持不懈,我们的学生最终收获的将不只是学业的成就,更是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