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如同索绪尔的语言学革新,以其对整体性研究的强调,在20世纪初引领了多学科的潮流,包括文学、艺术、生物学乃至建筑学。其核心理念是质疑“原子论”式的分割研究,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联,而非孤立的要素。整体并非简单元素的堆砌,而是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部分,往往能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内涵。蔡勇在《新建筑》中就阐述了这种观点,认为整体秩序与群化思维是结构主义建筑的重要启示。
狭义上的结构主义建筑学派发源于荷兰,以阿尔多·凡·艾克和赫曼·赫茨伯格为代表。凡·艾克的Amsterdam Orphanage(1960)以迷宫般的清晰展现了秩序与形式的巧妙结合,赫曼·赫茨伯格的Centraal Beheer(1972)则展示了结构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路易斯·康、新陈代谢派、贝聿铭、Team X等众多建筑师都深受其影响,他们的作品如中银仓体大厦、普林斯顿大学宿舍和Cluster City,都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紧密联系。
结构主义建筑强调空间与形式的秩序,通过精心设计,清晰地呈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与建筑体系理论不谋而合,结构主义强调的是系统中的整体性,认为建筑如同一个复杂系统,各部分相互依存,形成整体。宋昆和邹颖在《世界建筑》中深入探讨了这一理念,认为建筑设计需遵循系统设计的方法,如装配式建筑的集成思维。
在实践中,结构主义引入了预制装配技术,如阿姆斯特丹孤儿院的单元式建造,每个单元都由预定义的构件组成,形成清晰的结构体系。理查德医学楼中,康的错综复杂体系则展示了预应力构件如何在整体中表达结构逻辑。尽管结构主义建筑师更倾向于将体系思路体现在建筑整体形象上,但体系设计者如我所见,更关注空间形态的多样性,不局限于形式与空间的一致性,而是寻求在应对各种空间需求中解决问题的设计手法。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建筑在推动建筑体系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塑造了建筑的形式美学,还影响了建筑的建造方式。然而,无论是形式操纵者还是体系设计者,我们都在探索如何将整体性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以实现空间的秩序和建造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变迁,结构主义的成果可能会以新的设计手法,继续服务于人们的居住和活动需求,展现出其解决问题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