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它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盈余管理定义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共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控制财务报告过程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盈余管理手段大致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披露管理通过会计手段实现,而真实盈余管理则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完成。
会计手段中的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实现。会计政策选择直接影响当期盈余,如在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确定等环节,管理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有利于提升或降低盈余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的主观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如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净残值估计中,管理者可根据经营状况灵活调整,影响当期盈余。
安排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负债转为股东权益、股票回购、减少酌量性费用开支、增加产量、资产处置、放宽信用政策或给予销售折扣、关联方交易等。这些手段既影响盈余,也影响现金流,但通常不会增加公司价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损害公司价值。
针对盈余管理,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加强董事会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监控,如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设立审计委员会等;改进公司业绩评价体系,采用平衡计分卡等科学方法,关注公司盈余质量及未来发展能力;完善相关证券法规及会计准则,合理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包括证券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合法、公允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