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我们应以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首先,教师应当教授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布置自学任务而缺乏相应的指导,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初始阶段,教师应利用上课时间与学生共同自学,教授自学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阅读,告诉学生何时动手画图、圈出重点知识,标记需要理解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调,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提供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
其次,学生应当尝试理解例题。尝试自己理解例题的内容,或通过阅读了解其中的信息,将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或做好记录,以便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练习,记录遇到的困难,这样至少能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尽可能先了解知识的“然”,通过课堂,进一步理解“所以然”。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