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的暑假,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勤工俭学的热潮,以实践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矿区工人子弟学校的学生,他们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创办自己的工厂。在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刘淑萍从宣传画中获得灵感,提议炼钢炼铁,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辅导员和党支书对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决心给予支持,尽管有教师担心这会影响学业,党支部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帮助他们去炼钢厂学习和请教。
谷小华和宋俊平找到了一位热情的师傅张老恭,他看到孩子们的初创条件后,决定先建一个废铁熔炼炉。在各方的支持下,他们利用废旧材料,如汽油桶、破鼓风机和自行车改造的动力机,合力建成了炉子,从而成立了红领巾炼铁厂,刘淑萍担任了小厂长。张老恭在忙碌中指导学生炼铁,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技术,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
炼铁的成功让他们信心大增,转而研究炼钢,尤其是用于电动机叶片的矽钢。在比武大会上,他们不仅展示了高质量的灰口铁,还炼出了第一炉矽钢,赢得了参观者的惊叹。一夜之间,不仅红领巾炼铁厂升级为炼钢厂,还带动了二中炼铁厂的成立,这得益于红领巾钢铁厂的友好帮助。
这个矿工子弟学校通过勤工俭学,成功地实施了新教育方针,学生们不仅积累了生产知识,学习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暑假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成长,迎接新的挑战。
扩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