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对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万历皇帝、康熙、乾隆……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同时代的皇帝,我们对他们的称呼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在日常称呼中,从汉朝到隋朝的皇帝,通常被称为“朝代+?+帝”,如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东汉的光武帝,西晋的晋武帝等。
而唐宋元时期的皇帝,常常以“祖”或“宗”结尾,如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等。
明清时期的皇帝,则多以其年号来指代,如明太祖为洪武皇帝,明成祖为永乐皇帝等。
这种称呼形式背后的原因,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
其实,这三种称呼分别对应了古代君主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朝代+?+帝”的称呼对应君主的谥号,“朝代+?+祖/宗”对应庙号,而“洪武”、“康熙”等对应的是年号。
谥号是指在君主去世后,后人给予的评价。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分为上谥、中谥、下谥三类。
庙号则是以祖、宗结尾,代表了君主在宗庙中的地位,是对其功德的肯定。
年号则是明清时期,君主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具有标示性。
从西汉到隋朝,庙号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但谥号是每个皇帝都有的。
因此,后世要统一称呼这一阶段的皇帝,只能以谥号来称呼。
到了唐宋元时期,庙号开始普及,但由于谥号日益浮夸、冗长,后世往往以庙号来称呼皇帝。
明清时期,皇帝的年号具有唯一性,因此可以用年号来称呼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