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时期的歌舞在夏商时期有着独特的地位。夏朝的启结束了“选贤与能”制度,开启了世袭制度,奴隶制随之建立。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00-1046年),神权统治盛行,人们通过甲骨文记录宗教活动,如祭祀舞蹈。其中的甲骨文记载了最早的舞蹈文献,如“舞”字和“庸舞”,即伴奏舞蹈,这与今天的《腰鼓舞》等传统舞蹈形式有渊源。
舞蹈从最初的自娱和全民活动,逐渐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出现了最早的专职舞人——乐舞奴隶。在安阳殷墟的奴隶主墓葬中,发现了与乐器和舞具相伴的年轻女性尸骨,她们可能是这些乐舞奴隶的牺牲品,反映了奴隶制的残酷一面。
在艺术发展上,这一时期见证了舞蹈艺术的进步,表演艺术的兴起和专业舞人的出现。巫舞,作为祭祀舞蹈,源于原始时代,是古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方式。殷商时代的巫师地位显赫,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进步,巫舞逐渐转向娱乐性质。《巫舞》如《单鼓舞》、《花香鼓舞》等,不仅保留了祭祀功能,也成为了审美享受。
驱鬼逐疫的《傩舞》源自原始巫术,历经西周至唐代,逐渐从宗教仪式转变为表演艺术。《易经》中的诗歌揭示了古代生活习俗,如抢婚和战争,同时也反映了乐人地位的低下。尽管如此,这些舞蹈艺术形式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变迁。
扩展资料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正如闻一多在《说舞》中所言:“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