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酌句浅析: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子猷(即王徽之)与子敬(即王献之)应有两份宅子。但间隔应不甚远。此时的子猷非常敏感,既是因为他与子敬皆病笃,更是因为他非常在乎子敬。自己病重,却时常打听子敬的病情,重一分则忧,轻一分则喜。现在很久没有听到别人谈起子敬,他便推测子敬已死。推测理由是:他意识到人们闭口不谈,就是担心怕自己知道这个消息,情急之下,病会更严重,所以才会不谈子敬之死。与子敬情深似海、心有灵犀的子猷焉能推断不出来呢?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猷虽一路上没有哭,但并不能妄言其无情无意。若仔细推敲,“便”“索”二字则可见其心情之沉重。那种急切看望子敬的心理可窥一斑。他想要再见子敬一面,以了追思之苦。心情忧郁悲怆,以至百感交集,哭不出来。
(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一直走进灵堂且坐在灵床上,足见子猷的急切。他顾不得所谓的礼仪约束,而且毫不忌讳地坐在灵床上。世人在此方面是较迷信的,灵床轻易是不能坐人的,以避免冲撞死人的灵魂或会惹鬼上身,但子猷却并不把这些放在眼里,倒不是他放浪形骸,清高自大,其急切之心路人皆知。
取子敬琴弹,是一种悼念方式。他知子敬好琴,颇识音律,所以愿意弹琴以祭悼子敬。他没有准备任何悼词,他只想用弹奏子敬遗琴的方式来与子敬交流,因为这把琴早已与子敬的生命融为一体了。子猷希望在琴声中能再次体会与子敬合奏时的那种默契。若情不深,何以如此?!
弦既不调,掷地云
既然琴与子敬已融为一体,琴必与子敬相知。琴又怎么能独存于世,他必追子敬而去。于是弦不再协调,专等子猷掷地,以求碎身与子敬同去。子猷弹之不调,便晓琴之意。掷地之举看似不可思议,其实也足以说明子猷非常了解子敬,与他真是情谊深厚。
因恸绝良久
“恸”,痛哭,极度悲哀。子猷到此时才哭,且不哭则已,一哭欲绝。
子猷哭的什么?他定在想:我与子敬手足情深,如今他先我而去,连联络我们情感的琴也要碎随主去。我要长哭当歌送他们一程,希望子敬在奈何桥上弹琴稍作等候,子猷定会前去相会。哭声至绝,实是情至深处。
月余而卒
人亡而琴裂,对于子猷来讲,这个世界已无任何留恋,死是一种解脱,可以于奈何桥边九泉之下,再见子敬,以诉离别之衷肠。我想:子猷去时应是微笑的,因为他又能与弟弟共弹一曲笑傲黄泉了。
心情版的兄弟姐妹,此种兄弟之情至深至诚至柔至切至浓至烈,惊泣天地,令人汗颜。感于此,长空斗胆一析
希望对你答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