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安培认为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微粒成为微小的磁体,分子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但实际上分子中的电子不是围绕原子核转动的而是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形成的电子云。这个假说只是便于初学者容易理解磁与电的关系。
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为表征磁场性质(即磁场强弱和方向)的两个物理量。由于磁场是电流或者说运动电荷引起的,而磁介质(除超导体以外不存在磁绝缘的概念,故一切物质均为磁介质)在磁场中发生的磁化对源磁场也有影响(场的迭加原理)。因此,磁场的强弱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
在充满均匀磁介质的情况下,若包括介质因磁化而产生的磁场在内时,用磁感应强度B表示,其单位为特斯拉T,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独由电流或者运动电荷所引起的磁场(不包括介质磁化而产生的磁场时)则用磁场强度H表示,其单位为A/m2,是一个辅助物理量。
具体的,B决定了运动电荷所受到的洛仑兹力,因而,B的概念叫H更形象一些。在工程中,B也被称作磁通密度(单位Wb/m2)。在各向同性的磁介质中,B与H的比值即介质的绝对磁导率μ。
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某区域内出现,好像带负电荷的云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
电子是一种微观粒子,在原子如此小的空间(直径约10^-10米)内作高速运动,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不同,没有确定的方向和轨迹,只能用电子云描述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大小。电子云图像中每一个小黑点表示电子出现在核外空间中的一次概率(不表示一个电子!)概率密度越大电子云图像中的小黑点越密,离核近处,黑点密度大,电子出现机会多,离核远处,电子出现机会少。电子云有不同的形状,分别用符s、 p、 d、 f表示,s电子云呈球形,在半径相同的球面上,电子出现的机会相同,p电子云呈纺锤形(或哑铃形),d电子云是花瓣形,f电子云更为复杂。
描述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概率密度在核外空间中分布的图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壳层电子组成,原子的质量集中于原子核的极小体积中,因此原子的壳层电子可在一个相当广阔的空间绕核运动,原子核带有Z个正电荷,那么Z个电子绕核运动,形成电子云,从量子力学观点看,由玻尔或索末菲用旧量子论假设的壳层电子运行的经典轨道只不过是电子在这些地方出现的几率较大而已,因此电子云是一种几率云,它们“模糊”地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并“被弥散”在整个原子空间,成为云状.在电子的振动图案中,对应于一种振动的能量空间的每一点上的几率密度,代表电子在该点的或然率,在距离原子很远的地方,几率密度为零,这意味着非常不可能在那里找到电子,在非常邻近核的区域,电子出现的几率也为零,则说明电子无法到达此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