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适用于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或未灭菌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以确定人体与器械部件材料接触是否会产生毒性。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最终使用状态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过程或生物相容性测试(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和/或充足的化学表征结合补充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获得。生物相容性评价的结果需要结合医疗器械的非临床和临床研究数据以及其相关产品的临床应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生物相容性是否可接受。
生物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包括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依据、生物学评价标准清单、生物学评价路径以及生物学评价结果的接受准则。生物学评价路径分为整体评价路径和终点评价路径。整体评价路径不需要选择评价终点,适用于已存在可比器械的情况。终点评价路径则需要针对各个评价终点进行评价,适用于不存在可比器械的情况。
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国际上对于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的更新不断进行。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于2020年9月更新发布的关于如何使用ISO 10993的指导原则,以及ISO 10993-1:2018的发布强调全面利用“物理/化学信息”“临床应用史”等已有信息进行生物学风险评估的要求。我国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工作也与国际同步,自1997年开始将ISO 10993系列标准转化为GB/T 16886系列标准。
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更新生物相容性评价理念、方法和工具。我国也需要通过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全面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体系,以更加充分地识别医疗器械的生物学风险,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生物学试验以避免人力、物力与动物资源的浪费,促进科学审评和监管,加快产品上市,使患者可以更快地获得更安全的医疗器械。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的医疗器械来说非常重要,且贯穿于其全生命周期。综合利用各种已有信息与选择补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医疗器械生物学风险可接受的证据,已成为各监管机构的共识。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更新生物相容性评价理念、方法和工具。我国也需要通过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全面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体系,以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