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虚证:描述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呈现正气虚弱的病理状态。与实证相对,常见症状包括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2. 实证:指因外邪侵袭,或体内痰火、瘀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病理状态。与虚证相对,常见症状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3. 虚实夹杂:临床上有六种表现形式:
- 表虚里实:患者素体卫阳不足,感受外邪同时又伤食。表现为汗出、恶风(表虚);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苔黄厚(里实)。
- 表实里虚:表邪未解而里气已虚,或素体脾胃气虚而感外邪。表现为发热、恶寒发热、无汗(表实);神倦、肢疲乏力、纳呆或食后腹胀痛、喜按(里虚)。
- 上实下虚:如痰浊壅肺、肾虚不纳。表现为咳喘、痰涎壅盛、胸闷脘胀、不得平卧(上实);腰膝酸痛无力、形寒肢冷、吸气短少、眩晕(下虚)。
- 上虚下实:心虚于上,湿热下注。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上虚);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下实)。
- 虚中夹实:如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表现为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肿、腹大如鼓。
- 实中夹虚:如气血郁结,正气已虚。表现为腹胀满痛、肝脾肿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纳差、少气乏力、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