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偏好陷阱,亦称凯恩斯陷阱,是指当利率降至极低水平时,人们认为这种低利率不太可能进一步下降,持有现金的意愿增强,即便货币数量增加也不愿意购买有价证券,因为预期证券价格只会下跌。这种情况被称作“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经济陷入流动性偏好陷阱的特征包括:
1. 宏观经济严重衰退,需求疲软,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幅减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有限,难以摆脱困境。
2. 利率已经降至最低点,名义利率大幅下降甚至为零或出现负利率。在如此低的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消费者信心不足,导致利率无法通过刺激投资和消费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时,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进一步下调已无法启动经济复苏,必须依赖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复苏。
3.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于无限大。流动性滞存现象明显,包括居民和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的存差。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转化为国债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以通过政府支出进入实体经济,而在中央银行存款的部分则滞留在银行系统内。企业和居民的现金持有则明确表现为流动性滞存。
银行的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可能会降低存款利率,甚至取消存款利息或开始对存款收费。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通过存款而非贷款获益,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存储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无异。银行因此变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从而形成了真正的流动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