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做好学前班与小学的衔接

admin

幼儿进入小学,是他们生活的一次重大转折。幼儿能否较快地、顺利地适应学生生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儿童身心进一步的发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如何作好学前儿童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我认为学前班教师应努力做好的是:从幼儿的特点出发,积极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通过各类游戏以及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来加强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等。特别是到了学前班,一定要在重视培养幼儿听说能力的同时,注重个性、情感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做好学前班和小学衔接工作迫在眉睫。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学校环境、学习内容等等的变更,往往在学习和社会交往这两个方面难以适应,常常会产生紧张心理。当紧张情绪不能及时消除时,孩子就会退缩,进而出现孤僻、嫉妒等偏差心理,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学前班教学方面,应采取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通过谈话、唱歌、玩游戏、讲故事、诗歌朗诵、美术绘画以及参观小学等等形式来引导幼儿感受小学的生活、学习,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能力,减少与学校之间的坡度,让每个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自己就是一名小学生的光荣,从容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我认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应该相互靠拢,相互补充,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在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方面互相靠拢,让幼儿参与教室环境的布置,在主题上围绕孩子们的好奇心,针对我们要上小学了而设计;二是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选择一些能更好的、让幼儿感兴趣的、能帮助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的教材,注意培养幼儿的课堂纪律和适应延长了上课时间等变化;三是要为幼儿入学作好心理准备,从生活、学习上加强幼儿的独立自理,如何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培养幼儿心理过程时,学前班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算等各种能力的过程,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如:通过文字的家、小猫钓鱼、给房子加窗帘等引导幼儿学习田字格和笔画,通过算式接龙购物游戏游戏学习应用题等引导幼儿数学的反应能力。通过游戏、故事等,在玩乐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习惯;爱提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正确地握笔、写字的姿势、看书的习惯;爱护学习用品、保持图书作业整洁的习惯;认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学习纪律的习惯等。使之初步接触小学的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就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均以自己为中心,所以作为学前班教师应和家长们都注重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因此,在学前班里,要通过游戏、劳动、上课和日常生活的其它活动,培养儿童能独立完成活动任务,遇到困难、挫折勇于克服,做事有始有终,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要有一定的责任感,能遵守纪律,服从集体和成人的要求,具有初步的自我控制力。培养儿童经常保持愉悦、饱满的情绪,活泼开朗的性格,并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流(或与同伴分享喜悦,或倾诉自己的烦恼), 通过与同伴、老师沟通来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经常遇见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来学校询问孩子表现,对孩子有很多的担心,希望和我一起去引导孩子。这一点我任务:孩子的问题通过家长和教师相互配合并解决当然最好,但是,我也要求家长不要给孩子太重的负担,不要急于求成。过分的担心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产生害怕的心理,从而变得畏惧上学,畏惧与新同伴、新老师的相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轻松的活动形式,去体验学习的愉快,使孩子们爱学习、会学习,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在幼儿的家庭教育方面,我请家长在家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孩子心理上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一是安排角色游戏:如与孩子玩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让孩子在担任老师的过程中体验学校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并懂得规则的必要,引导他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二是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引导孩子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并锻炼其意志品质。三是鼓励孩子与伙伴交往,避免孩子在与同学发生冲突后,产生退缩、报复行为,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因此,除了教师要多关注孩子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能力,鼓励其与伙伴愉快相处以外,家长在家的教育和引导也很重要。要使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好,就学前班而言,既要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注重情感、个性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除了健康、活泼之外,还应加上会思考,即要萌发幼儿想象、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如:让幼儿做值日生、与小学同学友好相处、日常生活中能会主动帮助他人。这样,幼儿才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对小学来说,进入小学后的幼儿,身份上有了变化,他们从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能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小学生,他们在学校要以规章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入学的前几周适当增加游戏的成分,学习负担不要过重,以减小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我认为其检测的敏感指标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做好学前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在教师培训时,要一起去接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既掌握幼儿教育的特点又掌握小学教育的特点,是加强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总之,解决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做好衔接工作关键在于:1、入小学的预备教育必须为幼儿身体、认知、情感、道德和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基础。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发展,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入小学的预备教育,应始终保持幼儿园的特点,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能把幼儿园和小学等同起来,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更不能简单地将小学教材下方到幼儿园。而应在突出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情况下,在教学方法、教育要求上逐步提高要求。3、加强教师素质的训练,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了解衔接阶段儿童的教育任务、内容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在保持本阶段教育特点的前提下,能根据对方的教育特点和要求做适当的调整。这是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工作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