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是3-6岁儿童的普遍现象。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类问题常以选择题或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例如描述幼儿打同伴的情况,旨在考察我们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骂人、抢夺等侵犯性行为。当需求无法满足或权利受损时,儿童会通过身体或言语攻击来表达不满。
攻击性行为主要分为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为了获取物品而进行的抢夺、推搡,目标明确;敌意性攻击则以打击、伤害他人为主,如嘲笑、殴打等。
另一种分类是反应型攻击与主动型攻击。反应型攻击表现为愤怒、失控,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和报复性;主动型攻击则涉及物品获取、欺侮或控制同伴。
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包括目的性、频繁性、以身体攻击为主、从工具性向敌意性转化、性别差异等。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多样,包括父母的惩罚、榜样作用、强化机制、挫折感等。
防止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包括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儿童社会认知、培养交往技能和自控能力。例如,改善亲子关系、提供优秀内容、组织角色游戏、提出启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