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和学术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他在当时乐教领域中所作的贡献,以及创办私学培养人才的活动,使得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与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私学的教育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其内容包括文、行、忠、信、知(智)、勇、艺、礼、乐、道、德、仁等诸方面。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显然,这里乐的完成,是其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在此之前,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再加上智力、体魄等“成人”的必要条件,从而使乐教成为培养完美人格的重要教育手段。
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首先体现在他对教育对像“有教无类”的规定上。“有教无类”的本质,就是在教育对象上,无贵族与平民、华夏与华夷之分,一反“礼不下庶人”的陈规,突破了西周乐教中的等级制,这是乐教史上的重要举措。
孔子在其乐教实践中,非常重视乐教的道德含义,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