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
实践紧密地结合,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
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立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数学教学
方式,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究竟怎样建构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数学教学方式
呢?本文主要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
数学课堂、发散思维、学生主体,评价,质疑,创新
从传统的课程标准到新课程标准,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单调的关系,而新课程标准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我
的教学生涯中,
我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探索,
下面我将对我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进行
阐述:
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数学结论直接告知学生,
忽略了探究过程。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
生学习知识时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出现严重“消化不良”,
加重
了学生学习负担。我在教学实践中,
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
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
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通过
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
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
--
猜想
--
归纳
--
验证
--
应用”的教学方法,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
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
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
a
2
+ b
2
= c
2
的关系,只有
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
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
便于学生理解,
而且是在学生的
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
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
特别是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
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
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
让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
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
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
识系统化,
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
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跟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
“勾
股定理”是什么比起来,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
充分的发挥,
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例如初二数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
学中,
有的教师过多讲解、
分析和说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并
推导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由来,
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
学生有可能思路很乱,
理不清
条理。
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
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不等式的
基本性质。
三、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有个体差异,所以老师要因材施教,
正确评价学生。
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不能
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我认为平时我们所说的“差生”
,就是身上有闪光点,但是这
些闪光点并没有得到发现,暂时隐藏了光茫的学生。
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
叶一样,人海茫茫、
教海无边,
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
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
去研究学生的差异,
以便找到个
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
的惟一尺度,
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
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评价帮助学
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提高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
辑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
发展学生
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