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迅猛发展得益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也受惠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及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发展空间的最大化;但也导致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同时对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带有普遍性的难题。
政治 行政成本太高需降低 开辟合理的渠道表达人民呼声
法制 做到依法治国而不是人治
经济 三驾马车中 把消费搞起来 而消费搞起来前提是作好房子医疗教育方面工作
科技 可以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创新必须依靠科技 可以以经济的手段来促成
军事 必须建立强大的海 空军 资源的流入与制成品的流出才能得到保障
教育 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思维 不能被愚化
金融 当今的金融战极其重要 比如97亚洲 英镑危机 日本危机等
民生 富人与平民之争
工业提升档次拒绝破坏资源的同时走出去参与世界竞争
农业加强保护 杜绝类似大豆类危机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们要生存,就要吃饭、穿衣、住房,就需要各种生活用品,但是,要得到这些东西,就要经过人们的生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方面的活动。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生产活动。因此,我们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②、生产过程三要素
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就是指劳动者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活动,或者可以说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可以说是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一要素是进行生产的主观条件。
劳动对象:就是指被劳动加工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东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矿石化石油等;另一类是以被人们加工过的东西,这一类也叫原材料,如织布厂用的棉纱,化工厂用的催化剂等。
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即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在劳动资料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
从上述三要素,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是人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进行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个人进行的,而是以团体的形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的时候,不仅要与自然发生关系,而且相互之间也不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有人们对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不论什么样的生产,它都包括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它表明人类改造自然已经达到的程度;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关系,它表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交换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