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在理论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需求,在作物生育调控理论及技术途径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多熟种植、作物布局和种植模式优化上不断创新发展,并通过技术集成应用有效支撑中国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作物栽培理论创新主要是基于作物产量形成、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与环境关系等应用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化,结合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需求,在作物生育调控理论及技术途径上取得突破。耕作学理论创新重点围绕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用地与养地结合,以及构建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种植制度和新型种植模式生产需求,在作物配置、布局和农作制度优化理论与技术途径上取得突破。
提高作物产量是作物栽培学的重点任务,在高产和超高产产量目标下,研究作物产量提高过程“产量构成、光合性能、源库关系”3个作物产量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联系,明确产量形成“源”、“库”性能的数量向质量过渡规律,形成作物高产超高产理论体系。以源库理论为主题,源与光合性能相连,库与产量构成理论相连,构成了源库不同层次和质量性能的产量分析框架,可通过不同产量条件下产量性能构成分析,提出不同产量目标的定量化。
作物必需的各种养分同等重要,相互不可替代,缺乏任何一种元素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长。作物产量受土壤中作物必需的某种有效养分含量相对最低的营养元素控制。所有养分都最优,产量可达最高,缺少一种养分否定了其它所有养分的价值,产量损失。平衡施肥的原理是在土壤养分状况评价和测土推荐施肥中,综合考虑各大、中、微量营养元素的缺素临界指标,在提出作物施肥推荐时,根据土壤测试和吸附试验结果、作物类型和产量目标等确定各营养元素的施肥量,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系统和平衡施肥推荐技术,促进作物的增产增收。
近年来,因地制宜研发的各种形式的深松、深翻等处理技术,在改土、蓄水保水、抗旱除涝、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和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条深旋精细播种技术、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在耕层调控优化和简化栽培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