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新课标课程结构

admin

课程结构是教育成果转化的关键纽带,它是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以优化其结构。调整的核心在于重新评估和定位课程类型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和关系。

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前者侧重人类文明传承,后者则强调现实经验的获取。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则根据内容组织方式区分,前者的价值在于逻辑严谨,后者旨在促进学生整体认识的发展。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学生的共性培养,后者则满足个性化需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则根据开发主体,分别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地方需求和学校特色。

目前,中国课程结构存在单一问题,如学科课程过于主导,其他类型课程比重极低。这导致学生发展片面,忽视了课程多样性的重要性。改革中,新课程结构设计了对应学科的综合课程,丰富了课程类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改革还调整了科目比例,如降低语文和数学的比重,增加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校本课程,旨在平衡各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信息处理等能力。《纲要》明确规定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设置,强调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必修,以实践和探索为核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其主要特征,要求课程类型、科目和内容保持恰当平衡,同时尊重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局限性,确保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以及任务的合理分配。这种改革旨在实现课程整体优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而非平均发展。

扩展资料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