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因课程而异,但通常,首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一一对应的课程分目标,并确定其权重,使得课程分目标权重总和为100%。这些权重值的设定是基于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不同的考核方式及其所对应的课程目标进行权重的设定,并由课程负责人和课程组老师讨论,由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审定后最终确定。
然后,根据各课程分目标相应的定量和定性考核资料,确定各考核资料对应的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度。例如,假设某门课程有n个课程目标,第i个课程目标的权重值为wi,第j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dij,则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可以通过求和所有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与对应权重的乘积来获得。比如,如果某课程有3个目标,目标1的权重为30%,目标2的权重为40%,目标3的权重为30%,目标1达成度为80%,目标2达成度为70%,目标3达成度为60%,那么该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为(30% * 80%) + (40% * 70%) + (30% * 60%) = 70%。
需要注意的是,权重是在评价前事先确定的,决不能根据后面的“目标分值”之比“倒推”出“权重”,那样做反而相当于没有“权重”了。具体课程、教学环节在毕业要求分解指标达成中的权重占比还需要依据事先计算出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值”和相应课程的支撑权重来计算。例如,如果某个教学环节的达成度为90%,但其支撑的课程目标权重仅为10%,那么该环节的贡献度并不高。
另外,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权重分配,可以综合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总之,合理地设定课程目标权重,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相应权重,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