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术】
人们都有听好听话的心理,因此可以通过先讲“好听的话”的方式让忠言变得顺耳,进而被对方接受。
表扬与批评是对立的、相反的,但又是可以转化的。严厉尖锐的批评,可以通过表扬、称赞的方式来表达,“忠言”也可以做到“不逆耳”,正如“良药”未必都“苦口”。
【经典案例】
▲翟璜谏魏文侯
战国时期,魏文侯派大将乐羊攻伐中山,占领中山后,魏文侯把它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有一次,魏文侯问群臣:“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您是仁义的君主。”魏文侯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于是让群臣逐个进言。轮到任座了,任座说:“您是个不肖的君主。得到中山国,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封给您的儿子,因此知道您不肖。”
文侯听了很不高兴,任座快步走了出去。按次序轮到了翟璜,翟璜对文侯说:“您是个贤君。我听说君主贤明的,他的臣子言语就直率,现在任座的言语直率,因此我知道您贤明。”文侯很高兴,说:“你能让他回来吗?”翟璜回答说:“怎么不能?我听说忠臣竭尽自己的忠心,即使因此获得死罪也不敢躲避,任座恐怕还在门口。”
翟璜出去一看,任座当真还在门口。翟璜就以君主的命令叫他进去。任座进来后,文侯忙走下台阶去迎接。从此以后,终生都对任座十分尊重。
▲张咏荐书
宋真宗年间,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属下说:“寇准是个奇才,可惜学问差点。”张咏和寇准是多年的好朋友,对他十分了解,听说他当了宰相,当然很高兴,但身为宰相所作所为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很想找个机会劝寇准多读些书。
过了不久,恰好寇准到陕西来办事,张咏也刚从成都卸任来到这里。老朋友见面,非常高兴,寇准赶快命人准备酒宴招待张咏,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于是张咏起身告辞,寇准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郊外。将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你有什么要指教我的吗?”张咏对此早有考虑,但是今日的寇准已经不是过去的寇准,要怎样才能既让寇准明白要多读书的道理,而又不伤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的尊严呢?他想了想,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读。”当时寇准不明白张咏这话是什么意思。
回去以后,拿出《汉书·霍光传》仔细读了起来,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恍然大悟,笑着自语道:“这是张咏要和我说的话,霍光在汉朝当过大司马、大将军,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由于不认真读书,不明事理,酿成一些弊病,导致家族的最终败灭。”寇准明白了张咏的真实用意,对好友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