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作品分析的细节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度会影响教学的深度,只有当教师对音乐本体的细节有着深入浅出的把控能力,才能够了解作品的特点,继而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例如,在讲《静夜思》这首歌曲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演唱,还需要对歌曲的要素与风格进行前期的分析。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先进行表达,最后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只有当学生对该曲目的风格有所了解之后,对演唱的难点进行前期俯瞰之后,才能够快速大格局的把控这首歌曲。基于此,笔者对歌曲的合唱部分进行了分析。
例如,在第一小节,聆听的重点乃是高声部,至于聆听的主要内容,则主要为音准与时值。因为运动的低声部较易被感觉,而静止的高声部则很难被察觉。而在第二个小节,聆听的重点乃是两个声部的音高关系,两声部之间没有大音程与小音程的色彩变换,有的只是纯音程的和谐统一。这样就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教学的效果[1]。
二、关注授课过程中的细节
不管是上唱歌课,还是说上音乐欣赏课,学生的上课时的倾听状态都非常重要,会影响其音乐能力的发展。在音乐课堂中,经常会看到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唱、听,但是学生却难进入状态,游离于音乐之外。因为教师缺乏一个正确的指导方法,对课堂细节的关注有所不够,所以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为低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的减弱。而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对授课过程的细节予以重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关注歌曲演唱的细节
在音乐课堂上,有时会看到教师带着学生毫无目的的反复演唱的情景,而学生只能一遍一遍的跟着教师“喊唱”,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因为音乐教育水平较差,教师和学生对声音的控制有所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关注歌曲演唱的细节,从一开始的含糊到后面的清晰。事实上,只有当教师关注对学生演唱细节的指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那么学生歌唱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笔者一直强调“轻”与“清”的歌唱要求,所谓“轻”指的是在音乐课上不管是歌唱还是乐器伴奏,都需要有所控制,才能使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但是,在控制演唱声音之时,学生虽然做到了“轻”,却会出现声音不清楚的问题。故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经常提示学生,让他们要保证自己的演唱声音具有穿透力,即便声音再轻,也需要让他人听清楚。换而言之,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吐字以及咬字[2]。
2. 关注音乐鉴赏中的细节
在音乐欣赏课中,因为课时较少,所以许多教师忽略了“完整聆听”的重要性,只是让学生听取一个片段,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不够精准,所以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故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将音乐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舞剧《白毛女》时,笔者先让学生聆听两遍,了解故事情节,让学生去听辨序曲的演奏形式,在第二遍时,出示乐曲的部分谱例,引导学生对照谱例去辨别乐曲的结构。这样就实现了“点”与“面”的相结合,使学生对作品更容易理解。
三、关注培养学生聆听能力的细节
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有效聆听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对他们的聆听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1. 关注聆听兴趣的细节
要想让学生爱上音乐,需要对他们的聆听兴趣进行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趣味化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关注声音的变化。如,在讲述到《声音的强弱》时,笔者就在课堂上设计了小老鼠的游戏,当学生听到强音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跟随音乐的节拍去走路,并且还会表现出老鼠高兴玩耍的情景。而当学生听到弱的声音时,学生就会用轻轻走路的方式,体现小老鼠害怕的样子。通过该游戏,使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有所提升,而且因为该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3]。
2. 关注聆听习惯的细节
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之后,就告诉学生不仅要用心去听,而且要一边听音乐一边思考,使学生做到有效聆听。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是其中的重点,为此,需要学生关注课堂上所发出的各种声音,例如歌唱的声音、伴奏声等。在聆听过程中,可以用一些与音乐情绪相吻合的动作、眼神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在音乐响起之后,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安静地坐下来,与学生一起聆听音乐,切忌随意走动而破坏音乐的美感。那么教师的这种行为也会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个认真聆听的习惯。在音乐课上,教师需要多用音乐的声音来代替语言的讲解,以便学生更好的享受音乐的美,以提升其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