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经济放缓之际,国际贸易遭受严重冲击,中国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一挑战,优化贸易结构和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成为关键任务。中国正在努力推进,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为中国带来了显著变化。过去,中国主要依赖进口高附加值部件进行成品组装,而现在则成为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大国,本地增值显著提高。2000年,中国出口的中间产品、资本货物及消费品分别占31%、21%及48%,到了2016年,这些比例分别调整为41%、31%及27%。尽管中国仍保持消费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但其他类别产品的出口增长更快,导致消费品占出口的比例下降。2018年,中国出口中的本国增值比例达到87.1%,远高于美国的86.7%及日本的79.4%。同年,美国出口中的进口部件增值比例为13%,其中来自中国的部分为12%,远高于2000年的4.9%,而来自日本的部分则从13.6%降至5.6%。这表明,中国正逐渐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出口中重要零部件的供应国。这些数据展示了中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巨大成就,尤其是从开放初期出口以加工为主、本地增值较低,到现在形势已经逆转。
近年来,中国出口结构优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今年前两个月,传统的外贸大省如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外贸总额有所下降,而内陆省份如湖南、湖北及西南地区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甚至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表明,出口来源结构正在趋于平衡,减少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巨大差距。
另一方面,中国在进口替代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产品由进口转为出口的结构性逆转正在持续深化,涉及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例如,LCD及OLED等显示器部件的生产,原本是韩国的强项,但现在正被中国追赶甚至超越。LCD专利申请量在2013年被中国超越后,仅用了七年时间,中国的产量也超过了韩国。OLED领域的专利数量也出现了类似逆转,韩国担心约五年后中国的OLED产量也将超越韩国。这些显示器部件都是“东亚产业”家族成员,研发和生产基地集中在东亚,尤其是中日韩三国。过去,这些产业的发展遵循“雁行模式”,即日本领头,然后传到台湾和韩国,最后再传到中国大陆。现在,模式已经逆转,处于雁尾的中国大陆正成为雁头,而原来的雁头日本则逐渐衰落。东亚及全球产能分工布局正开始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科技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加快。
另一个例子是半导体芯片行业。中国的迅速崛起已震动“雁头”美国,中国在补齐短板方面表现出的速度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