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以提升课堂参与度。奥苏伯尔指出,学生能否吸收新信息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和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需进行“降格处理”,即通过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其变得更为熟悉,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直接相加的问题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他们顺利掌握新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教授长方体特征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认知冲突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促进他们的深度思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如在教授长方形面积时,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²小正方形,让学生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四个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练习。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