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学者卫湜所撰《礼记集说》卷二十九说到:“《新书》曰:‘五帝大学,谓之成均;三王大学,谓之辟痈。’经:天子曰辟痈。董仲舒曰:成均,五帝之学是也。盖以天道设教者,五帝也,故大学曰成均。以人道设教者,三王也,故大学曰辟痈。”周代以前,我国已经十分注重做人的教育。根据《周礼》的说法,那时王子八歳而出就外舍,束髪而入大学;公卿之世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明朝学者柯尚迁在所著《周礼全经释原》卷四中认为:“国子与王子共学,必稍长,乃知贵贱之礼,上下之分,且使王子有辅仁之益,故其期不同。” 《周礼》职官有师氏、保氏,“师氏,德行,大学之教也;保氏,艺仪,小学之教也。”《周礼》中有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敎,成均,就是太学。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