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显示,在调查的大学生中,超过六成的人明确表示会结婚,七成人表示不结婚,他们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7.82岁,平均恋爱次数为1.62次。
2. 报告指出,大学生的结婚意愿高于预期,且这一意愿在不同性别、家庭背景、学校层次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
3. 研究还发现,APP的使用习惯对大学生的婚育观有显著影响。例如,微博的使用与婚育意愿呈负相关,虎扑的使用与生育意愿呈正相关,豆瓣的使用对女性生育意愿有负影响,小红书的使用对女性婚育意愿有正影响,而游戏类APP的使用主要降低女性的婚育意愿,对男性影响不大。
4. 在“中国大学生婚育观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了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偏好和精神面貌等问题。翟振武教授指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婚恋行为和观念的变化值得关注。
5. 调查显示,婚育成本和工作家庭平衡是影响大学生结婚意愿的主要因素。男大学生最担心的是结婚成本,而女大学生更受结婚阻力因素的影响。
6. 大学生认为婚姻最重要的功能是精神情感支持,同时也希望物质支持,男大学生更看重生命历程,女大学生更关注支持功能。
7. 在对不同婚姻行为的接受度上,大学生对试婚性质的行为接受度最高,对非传统养育观念的接受度很低。
8.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以分为健康奋斗派、焦虑奋斗派、佛系派和躺平派,没有出现预期的“内卷型”。躺平派约占14%,家庭条件越好、地区发展越好的大学生越消极,男性大学生比女性更消极。
9.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预期和对子女的预期存在差异。对自己的预期乐观的占28.12%,悲观的占23%,对子女的预期乐观的占83%,悲观的占4.2%。
10. 在精神面貌和婚育观的关系上,躺平派的结婚和生育意愿最低,有更高的女儿偏好;佛系派婚育意愿最高,竞争和焦虑会抑制婚育意愿;乐观群体婚育意愿高,悲观群体婚育意愿低;对自身的预期主要影响结婚意愿,对子女的预期主要影响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