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内涵
这种内涵是希望女性能够拥有和男性一样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所以女性主义在这里就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这个词很中性,不要歪想)。所以女性应该意识到实际生活中面临的不平等,并采取政治行动;
2、理论内涵
女性主义在理论层面更倾向于是一种视角,是从颠覆之前男性视角认识人类和世界的方式,而强调两性平等和女性的价值观、学说和方法论。但是这种理论视角更加能够指导实际的政治实践。
可以说,女性主义更多是一种视角,而并非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只是更多地为政治运动做指引。既然如此,社会学为什么要关注这样的一个视角?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凡是能在历史上留名的社会学者,几乎都是男性。这是否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学体系的构建都是从男性的视角出发,同时研究问题的取向也更多考虑的是男性的利益?既然有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那么女性研究者、女性研究对象,很可能关注的问题就有所不同。
鉴于此,有关女性主义,历史上爆发的女性主义运动是一块内容,相关的理论成果是另一块内容,还有现在我们周围四处蔓延的“男女平等”观念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19世纪-20世纪早期:女性主义运动聚焦于女性的投票权;
20世纪60年代:聚焦于女性的社会平等权利,也称作女性自由运动;
20世纪90年代:聚焦于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女性的性、异性恋的挑战。
最后,提前说一下,如果有读者看到有关女性主义、跨性别研究就觉得心里不舒服、深深地不以为然的话,我觉得用上次政治社会学课上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特别好:你心里在恐惧着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说明白的话就是——现有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对既定男权文化被颠覆而产生的恐慌,因为那将是太多人权力的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