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界独树一帜。其曲调以“山歌调”和“对花调”为核心,这两种基本调以羽、徵调式声腔相互映衬,展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山歌剧的结构丰富多样,包括板腔和联曲,如“山歌调”的九种板式和“对花调”的六种板式,如“月月节”的深情抒情,到《小郎依儿来》的活泼轻快,每个曲调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表达和场景适用性。
海门山歌的声腔以五声音阶为主,融入了“清角”、“变徵”、“变宫”音,独特的旋法特征在于四度、五度、小六度和小七度的跳进,如25、36、63、31、65等,这使得山歌剧的唱腔独具一格。润腔技巧中,衬词的巧妙运用,如“嗨、唷、呀、啊、洛、依呀呀得喂”,更是增添了音乐的色彩和韵味。
在乐器方面,海门锣鼓是其音乐中的一大特色,但通常与特定的曲牌或曲子配合。乐队编制分为主奏乐器、基本乐器和色彩乐器,如主胡、笛子和琵琶等,展现了层次分明的音乐效果。主奏二胡以其高亢清脆的音色,引领整个音乐的旋律走向。
综合来看,海门山歌艺术以其时代气息和江海平原民族音乐的风格,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扩展资料
海门山歌,流行于海门等沙地地区,是海门的地方剧种,也是吴歌的一种。海门山歌分两类: 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勒田里做生活或者农闲辰光,随口编成;第二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多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距今已有鲜明地方特色有500多年的历史。海门文化教育界的老前辈管剑阁先生,利用假期采集了大量海门山歌,并精选100首,辑成《江口情歌》,由当时的大夏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