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需求主导化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强化过程管理以做出及时决策。然而,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基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存在几个显著的局限性:
首先,它可能导致成本信息滞后。例如,在制造行业,75%的产品成本在研发阶段已确定,仅依赖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可能导致失真。这种模式忽视了成本重心前移的事实。
其次,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如“好量疏质”和“忽视核心竞争”,这与现代管理理念相悖,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战略成本和绩效。
再者,传统成本计量以短期(1-12个月)为基准,将固定成本短期化处理,导致战略信息被淹没,企业绩效难以真实反映。间接费用的简化处理也未能揭示业务活动的真实成本动因。
传统成本会计系统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三个目标,但实践中往往难以兼顾。尽管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对较好实现,但过程控制和产品成本计算的需求却被忽视,可能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和错误。
总结来说,过程控制、产品成本计算和财务报告这三个职能的职责和要求各不相同,传统的单一成本计量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目标。过去的传统模式,如1920年的成本记录和会计账户一体化,面临“相关性消失”的挑战,需要向更综合、更能适应多目标的成本计量模式转变,而非简单的否定或复辟。
因此,突破传统成本与账户的单一结合体系,开发更为灵活和多元的成本计量模式,是当前和未来会计计量的重要趋势,这既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否定,也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升华。
扩展资料
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其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