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繁殖,侵入螺体并逐渐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并在水中活跃游动 。
主要传播途径:
1、粪便入水:粪便污染水源的方式视各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家畜管理饲养方法不同而异。河边洗刷马桶、随地大便、施用新鲜粪便及耕牛放牧等尤易污染水源 。
2、钉螺存在: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故仅限于有钉螺的地区,才有可能有血吸虫流行。
3、接触疫水:在流行区,居民因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接触疫水而感染,如常因捕鱼、打草积肥、游泳、洗物、洗脚等接触疫水,也可因赤足在含尾蚴的地面上行走,尾蚴从皮肤侵入。
扩展资料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居民的感染率与当地钉螺受染率成正比。以渔民、农民为多,尤以15~30岁的青壮年因反复接触疫水而感染率较高。男多于女,夏秋季感染者最为多见。儿童与非流行区人群一旦遭受大量感染可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对再感染的耐受力并不完全,因而重复感染经常发生 。
防治措施:
(1)、消灭钉螺。没有钉螺,血吸虫病就无法传播 。
(2)、不在被感染的疫水中游泳、嬉戏,因为人在享受水中嬉戏的乐趣时,尾蚴可能已经钻入了人的体内。
(3)、加强粪便与水的管理 。
(4)、洪涝灾害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护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