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细粒土,常见于滨海、湖沼、谷地、河滩等沉积区域。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等特点。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复合地基法、排水固结法、强夯法、无排水砂垫层真空预压等。
复合地基法包括水泥土搅拌桩、粉喷桩、碎石桩等,虽然造价较高,但能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排水固结法则通过塑料排水板联合堆载或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预压,工期较长,但效果可控,成本较低。强夯法虽能提高地基承载力,但质量难以控制,容易形成“弹簧土”。无排水砂垫层真空预压是新型工法,工期短、造价低,效果可靠,成本比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预压节约三分之一。
在施工中遇到软土路基的情况时,常用处理方法包括换填、抛石填筑、盲沟、排水砂垫层和石灰浅坑法。换填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承载力不足的地段,深度一般不超过3米。抛石填筑则是填石头以处理软土或弹簧土,填石高度以露出原有土层或积水高度为宜,施工时需用推土机压实。盲沟则是在路段挖设,用于排水,出口需与排水沟连接。排水砂垫层则是在路堤底部铺设一层砂层,增加排水面,砂垫层厚度一般为0.6~1.0米,上层需用粘性土封住水。
石灰浅坑法则适用于粘性土含水量影响产生的“弹簧土”松软现象,挖坑后放入生石灰,回填碾压。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面积的路段,行距和坑距需根据路段情况调整。软基处理在我国沿海及内地广泛应用,如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湛江、广州等地,以及昆明、武汉、南京等地,特别是填海地区,建筑前必须进行软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