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上清冽的晨风中,两位农夫打扮的人手持一根形如鞭杆的细木棍,在田野间近身搏击。一人身材中等、目光凝重,一人个子略矮、面色黝黑。这两人手中的鞭杆上下翻飞,一个棍如毒蛇吐信,一个鞭似疾风扫叶,前俯后仰,腾挪闪让,变化莫测,让人眼花缭乱。
倏忽间,二人身形一分,抱定守势,凝神相对。在他们身后,沧桑的古长城、残破的明宣威楼遗址以及群山的罩雾成了绝佳的背景,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场景,呈现在记者的眼前。
天镇县新平堡镇柴家窑村。这里的村民历来崇尚习武,所以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柴家窑的架打不得,新平堡的闲话说不得”。柴家窑村的人多会拳脚,而新平堡村的各姓氏之间多有联姻,闲话说不得。而这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一种古拳术——鞭杆拳。柴家窑鞭杆拳仅剩的两位传人张来有、李宝业在田间对打。
扩展资料
鞭杆渊源和特点 鞭杆为武术无刃短兵器的一中,为鞭杆拳(亦称鞭杆门)的独特器械。鞭杆源于山西北部的代县,繁崎,五台一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鞭杆始创于何朝何代,何人所授,已无从追溯考究。可以说,鞭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将管束牲畜的鞭杆,肩挑手拄的短棍及晋北山民日常生活中特有的长杆烟袋等,逐渐融会,一物多用,形成了防御野兽侵害和劫财伤身的防卫武器,并逐步繁衍为武术门类中别具特色的一个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