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身世经历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他既出家当过道士,又考过进士,当上朝廷命官;他既是书生,又参过军,打过战;他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乘,几乎篇篇传唱,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可以跟李白并肩,被誉为“七绝圣手”;然而,他的死去也是莫名其妙,可以说是一个谜。
1、大唐边塞诗歌最强音
王昌龄生活的时代,刚好处于盛唐时期,因此他是典型的盛唐诗人。读他的诗作总能感受到盛唐气象和一颗建功立业的抱负之心。比如这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满着豪迈的英雄主义和必胜的坚定信念。还有这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龙,不教胡马度阴山”,被明代的王世贞评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这样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居然年轻的时候去学道。说得通的理由只有一个,李唐王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因此在唐代学道是一种时尚潮流,估计王昌龄也是因为追求时尚潮流而去学道。
学道没几年,王昌龄来到京城长安求发展,可见追赶潮流时尚也不是长久的。但是来到长安之后也没有什么成效。王昌龄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西出长安,一直游历,最后到了西北边塞。
王昌龄就是在大漠戈壁、烽火狼烟中写下了大唐边塞诗歌的最强音,他的《从军行》七首都是精品,都是名篇。“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兆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讲述了战斗的惨烈,最后大胜,活捉了敌方的首领;“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又流露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总之,这些诗作类似于战地记者冒着炮火拿到的前线报道,总是那么真实,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感染力,致便穿越千年仍能感受到它的温度。
2、人缘很好,朋友圈尽是当时大咖
从边塞回来,王昌龄已到而立之年,经过战火的洗礼,他早已不是那个追求时尚的少年,而是一个沉稳有度的青年。他通过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考上进士,开始仕途生涯。王昌龄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人缘非常好,与李白、岑参、高适、辛渐、王之涣、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结下深厚友谊。
开元二十六年,41岁的王昌龄被贬到岭南,在这里生活了几年,奉召北上,路过襄阳的时候,遇到了好朋友孟浩然。此时孟浩然背后长的毒疮快要好了,医生交待不能吃生鲜喝酒。但是孟浩然太高兴,都忘了医生的嘱咐,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把酒言欢,好不痛快。然而,酒是喝尽兴了,孟浩然的毒疮不幸又发作,王昌龄走后不久,诗人孟浩然也一命呜呼了。对此,王昌龄非常自责。
王昌龄在担任江宁丞期间,为送别好朋友辛渐写下了名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748年,51岁的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尉,李白听说此事后,写下了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们之间真挚情感大约如此。
3、莫名被害,留下千古遗憾
王昌龄晚年,正逢安史之乱,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擅自从被贬谪的地方龙标县(大约在湖南怀化市一带)回山西太原老家,在路过毫州时出事了,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这位唱响大唐边塞诗歌最强音的“七绝圣手”生命定格在60岁,甚是可惜。
至于亳州刺史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已经无从考证了,史书只是简史地记载“所忌而杀”,理由有些莫名其妙。
反正,闾丘晓因杀害王昌龄已遗臭万年。这个人还干了另外一件很卑鄙的事,安史之乱的时候张巡死守睢阳,而毫州离睢阳最近,但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为求自保故意拖延,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导致睢阳城破。河南节度使张镐对此非常愤怒,以贻误战机为由把闾丘晓抓起来问罪。闾丘晓露出可怜相连忙求饶,说是家里有老父母要赡养,乞求免死。张镐厉色说,“那王昌龄的父母又让何人奉养呢!”于是军法处死。
天道好轮回,张镐替天下人报了王昌龄被杀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