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通常认为,《铸剑》通过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赞扬了古代人民反抗暴虐的大无畏精神。然而,笔者认为这一解读与鲁迅创作《铸剑》的初衷不符,也减弱了作品“忧愤深广”的思想内涵。
《铸剑》取材于神话传说,而非历史事实,其人物、情节带有明显的艺术再创造色彩。与其说眉间尺是主角,不如说宴之敖才是。与其说作品歌颂古人,不如说表现了鲁迅自己的精神世界。
从鲁迅和宴之敖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及精神等方面,都能找到这背后的关联。黑色人的外貌是“黑须黑眼睛”,“瘦得颧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声音好象鸱号鸟”。鲁迅的外貌是“额角开展,颧骨微高”,沈尹默在《回忆伟大的鲁迅》一文中描绘说,鲁迅“在大庭广坐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毛必蓬蓬然,有人替他起了个绰号,叫猫头鹰。”
在古代的各个关于黑色人的传说中,黑色人只是被称作“客”而不称名,但在《铸剑》中,黑色人却有名有姓,自称“宴之敖”。鲁迅也给自己起过这样的笔名。“宴”字上从“宀”即“家”之意,下为“日”、“女”,即日本女人之意。“敖”在古代原写为“ ”,意即“出”、“放”。这些细节都指向鲁迅自己的精神世界。
《铸剑》是象征主义的,展现了鲁迅思想的“忧愤深广”、“孤独感”和打破“铁屋子”的韧的战斗精神;而非浪漫主义。因此,我们才能感受到《铸剑》所放射出的悲剧精神的撼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