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借鉴古代科举考试的形式,创立了一种以武术为核心的竞赛或考试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个级别:国考、省市考和县考。国考通常在每年的10月举行,省市考在4月,县考则在12月。参赛者需通过下一级别的考核才能晋级至更高级别的比赛。
国术国考曾举办过两届,后来与全运会武术比赛合并。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在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技艺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确保比赛的规范,国术考试制定了《国术考试条例》和《国术考试细则》,为武术纳入现代体育竞赛奠定了基础。
1927年的《国术考试科条例》明确了各级考试的组织者和内容。卫科侧重实战技能,如搏击、摔跤、劈剑等,而学科则包括三民主义、国文、算学等课程,以及国术理论和生理卫生知识。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两个阶段。
最初的目的是选拔顶尖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第一届国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日至7日在南京举行,以散打为主要项目,通过抽签决定比赛顺序。比赛规则严格,如击中一拳得一分,踢中一脚得两分,甚至还有击倒对手的高分奖励。然而,由于当时存在着严重的宗派竞争和缺乏完善的规则及安全措施,比赛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伤人事件,导致不少参赛者受伤严重。
总的来说,国术国考在那个时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背后的问题也值得反思和改进。
扩展资料
1927年国民党著名人士张之江、冯玉祥、蔡元培等发起建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更名为中央国术馆,并正式将武术定名为国术,此后迎来中华武术界的"黄金十年"。王子平在1928年应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 国术源自武艺, 近代以来,传统武艺的一部分内容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社会条件,逐步走向消亡。中国传统拳种的套路有2000多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的拳种套路只有28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真正有相当数量传承人群的拳种仅有几十种。国术国考无疑是中央国术馆成立二十年间最受人们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