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蒹葭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
2.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5.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6. 《诗经蒹葭》有运用“兴”手法。有:
7.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8.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9. 先秦·佚名《蒹葭》原文:
10.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11.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2.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
13. 《蒹葭》一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用秋景起兴,以景托情;运用了复沓的章法:全诗三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回环跌宕,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
14. 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15.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6. (14)概括此诗的景物特点,并分析作用。
17.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8.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19. 诗中的“伊人”是情人、恋人,这首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20.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