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峰,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典型化的描写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杜甫极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是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在这方面,其“三吏”、“三别”最为典型。
(2)在其他题材的诗作中,杜甫也多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十分传神。
(3)现实主义的诗作,最讲客观性,真实性,而杜甫最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作都浓富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但是,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三吏”、“三别”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其中尤以《石壕吏》、《丽人行》等诗最具代表性。
(4)在诗中发表议论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洗兵马》、《春日忆李白》、《蜀相》、《诸将》、《咏怀古迹五首》等,议论颇多,极富特色。杜诗中的议论,多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杜诗叙事、抒情结合议论,情理、事理兼备,更有动人的力量。
(5)精美而丰富的语言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其语言造诣极高。他呕心沥血,特别善于锤炼字句。他常打破五七言诗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是一、四结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又是四、一结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是“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的倒装。
(6)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其思想、经历,以及美学观点都大有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待其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才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