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举措。每年,市属高校会选拔2000名左右的优秀学生,通过“3+1”、“1+2+1”等培养机制,到20余所中央高校的110个优势专业进行为期2至3年的中长期访学。同时,部分学生会被选送到中央高校开设的、北京社会急需的专业,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或修习辅修专业。报名推荐人群为分数高于高考一本线的学生,成绩超出本科线较多者,建议寻找更优的升学路径。
双培计划的实施要点如下:交流学生主要通过市属高校招生计划定向投放方式产生,采用“3+1”和“1+2+1”培养模式。选取的专业应为国家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培养口径适度。市教委根据各高校学科特点与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中央高校相关部门按照与市属高校共同认可的培养计划,明确两校课程、学分、学时对应关系,指导学生确定每学期应修最低学分标准,组织教学、课程考核和成绩记载。每学期向对口市属高校相关部门提供学生学习课程的纸质成绩单、电子版成绩单及对应的学分。市属高校以学期(学年)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和毕业生资格审核,为成绩合格学生颁发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中央高校为成绩合格学生颁发写实性修业证明。
市属高校根据双培计划专业(方向)、名额以及学习年限,招收本科生,并按对口中央高校新生入学时限派遣到中央高校。中央高校负责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等工作。市属高校为学籍管理主体单位,中央高校为交流学生建立临时学籍。交流学生每学期按照中央高校要求报到注册,中央高校及时将交流学生注册信息送达市属高校,作为市属高校学籍管理依据。如交流学生未按时报到注册,共建高校应及时沟通解决。中央高校应为双培计划学生建立学期学业预警机制,交流学生按中央高校学业预警机制执行,中央高校应按学期向市属高校通报学生的学业预警情况。
双培计划学生在中央高校学习期间不得转入其他专业学习。可以选修专业以外的课程、修读辅修专业或双学位,费用自理。学生在中央高校应征入伍时,由市属高校按要求办理征兵手续,退役后继续在原中央高校原专业学习。若不适合原专业,回到市属高校,按有关文件执行。双培计划学生可优先被推荐参加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央高校可优先考虑录取市属高校学生。国家奖学金名额由市属高校划定,评定由中央高校完成。双方高校可提供其他专项奖学金。中央高校定期为市属高校提供学生在中央高校学习期间的表现和鉴定评语。学生党、团组织关系转入中央高校,由中央高校进行管理。
交流学生在中央高校学习期间,由中央高校为其办理临时医疗证,医疗费用按市属高校规定执行并由市属高校负责报销。中央高校组织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费用自理。交流学生违纪处理主体单位为市属高校,中央高校应及时通报并提出处理意见。交流学生在中央高校学习期间获得的一切成果及奖励为双方高校共同培养成果。交流学生按市属高校规定向录取高校交纳学费、住宿费,其他费用按双方高校协议执行。市属高校负责为家庭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手续。交流学生在中央高校学习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各自学校规定,由责任人(单位)、本人或市属高校承担。共建高校双方在交流学生进入中央高校学习前,根据“平等互利、职责明晰”原则签订协议书,约定未尽事宜,并可与学生本人签订三方协议。
双培计划既有其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优点包括为考生提供进入更好高校进修的机会,享受与中央高校本校同学相同的待遇,以及培养的多为社会急需的专业。缺点包括学习压力较大、可能出现管理上的问题以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对于希望进入中央高校但成绩稍逊的学生而言,双培计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