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证法:通过观察面色潮红、咽干、烦热等症状,我们可能会判断为阴虚火旺。然而,如果患者出现小便清长、下肢寒冷等症状,那么这种病变实际上可以被定义为虚阳浮越之证。
2. 演绎法:例如,患者前天晚上洗澡着凉后,半夜感到怕冷和头身疼痛,这表明他可能患有外感病。然而,昨天尽管仍有发热,但已不再怕冷,并出现口渴、舌红等症状,这说明表证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里热证。至今,病人出现咳嗽、气喘和咳黄痰等症状,可以判断病位在肺,因此得出结论,本证为肺热炽盛证。
3. 类比法:阴虚派岁证表现为低热、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等症状。阴虚可能与气虚同时存在,形成气阴亏虚证;与血虚同时存在,形成阴血亏虚证;与阳虚同时存在,则为阴阳两虚证;还可能与精亏、津液亏虚、燥邪等同时存在。
4. 归纳法:曾有一位病人,患者自述皮肤发黄,右胁下有肿块且胀痛,这基本表明病位在肝胆。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还有身热、口苦、尿黄、舌红、苔黄等症状,表明病性属热。另外,患者还有渴不欲饮、苔腻、恶心、便溏等症状,说明体内有湿邪。胀痛、腹胀等症状则表明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