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0=流通中现金,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也就是包括各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手中有的现金,也就是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二、具体而言——货币分层有哪些:
(一)概念:
货币分层,也称为货币层次,是指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二)我国划分的各个货币层次: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货币层次的划分具体如下:
1、M0=流通中的现金;
2、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3、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4、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
(三)我国划分的依据:
1、回到流动性这个划分标准,不难看出,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流动性标准是局限于该金融资产的国内流动性为基础的。
2、原因:
1)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2)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3)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三、总结:
M0=流通中现金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