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包括什么?
土地资源是指当前或可预见的未来可用于农业、林业、牧业及其他行业的土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既包含质量也包含数量上的意义。在土地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程度和类型采取改良措施。此外,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历史时期,其包含的内容可能存在差异。
土地资源应包括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方面。土地资源包括的内容广泛,它是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这不仅是一个由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岩石和水文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被誉为“财富之母”。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多样。在中国,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地形的分类,包括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这种分类反映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并根据地形特点指导适宜的产业发展。另一种是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包括耕地、草地、林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已利用土地,以及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待开发土地,还有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暂时难以利用的土地。这种分类着重于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对现有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生产潜力的评估,对宜利用土地资源质量、数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方向的调查分析,对暂时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的查明,以及对未来改造利用可能性的探讨,都是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的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