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的遗憾

admin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她只要管住学生不吵闹就行了,学生们可以看课外书、画画、做手工;开始的时候,班级里很安静,渐渐的声音就大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了。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现状,拒绝高分低能的遗憾,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坚决彻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蕴有,才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教育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吗?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孩子,不仅在长着身体,丰富着知识,也在发展这着个性,而班级授课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以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教育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变得毫无理想,放弃努力,自由散漫。

于是,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厌学现象,使每个学生都喜爱学习,愉快的学习,让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真正健全的发展呢?

自从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深深地被书中介绍的生本课堂所吸引,因为生本课堂是一座知识的宝殿,同学们欢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跃,生本课堂是一座充满智慧的花园,同学兴高采烈的在里面自由采撷;生本课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园,同学们思维的触觉无拘无束地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发散。这是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向往的生本课堂:这里没有打手板的戒尺,没有特为惊醒梦中人而发出的厉喝,没有安静,看黑板之类的劝导,没有呱噪,没有责备,没有对下课铃的渴望,甚至连东张西望都没有。学生是如此的关注学习,教师是如此的认同学生的个性,欣赏他们每一个“独到”的发现。

如何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生本课堂呢?首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再是一种师生理念下的长辈施舍,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大写与老师并肩站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类基本道德的尊重,就自尊心而言,学生不再是师道尊严的殉葬品,就人格而言,学生真正感到了平等,感到了平等的学生,在被尊重的激励下,懂得用进取来维护这种尊严。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求学者,相信他们想学、能学、会学,相信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的资源。

我们羡慕这样的生本教育,但是作为教师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在我们心目中的儿童,弱小、无知、懒散、好动,如果高度尊重他们,他们的行动就会失控,就要超越安全的范围,完不成教学的任务。再有,我们顾虑的是,即使我们严加约束,学生尚且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要让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岂不是更不可能完成吗?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直觉,教师是有知者,教学理所当然应从有知流向无知,如果全面依靠学生,依靠学生自己,成绩是不是得不到保障呢?

做过生本教育的实验老师认为,当把十分复杂的“由我们一点一点教”的问题,转化到如何使“学生自己学”的问题时,就把事情大大的简化了。只要把目光聚集在这里,我们就会有许多方法和措施去成功地加以调节难度,发挥小组的作用,培训学生和小组长等。

在生本教学中,学习小组最重要的一环,小组学习的形式上连班级,下接个体,儿童的个体学习,可以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机会,得到肯定成修正,得到表现,,得到鼓励、强化、优化以及调节。个体、小组和班级形成了变化无穷的学习链条。

在生本课堂上,郭老师要求教师“我无话,你先讲。”要求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也就是教之前先学习,但是有必要在学之前对学生进行一番组织布置。出了教师告诉他们面临的问题之外,还可以由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先学的初步想法。这样学生在课前,在老师还没有讲授之前,他们可以完全地依靠自己去学去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人人参与,注意小组成果的形成,为班级的交流做准备。在小组间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而且要时刻坚定自己的立场:“我无话,你先讲。”

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学习的过程,但是教师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

1。渗透合作意识,要求组员在活动中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良好风气。

2。在小组内实行干部轮换制度,让后进生通过努力摆脱自卑,当起小组长。

3。我们在编组时通常采用一个优等生配一个后进生的编组方法,觉得这样编组符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但是长此下去,必定会造成组内优生“独霸”现象,于是小组便成了“一言堂”,合作也就名存实亡了。其实,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法,以组员的个性表现方面考虑,学习小组成员有的人善于组织,有的人善于动手,有的人作风细致,有的人善于化解矛盾,这样编组才真正符合组内异质,有利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作为教师,我们行进在教育改革的大路上,虽然前方有指路的灯塔,但是也难免会有迷惑和徘徊。依靠生本教育的课堂,班级里就没有差生了吗?当然,差异依然存在,但这是正常的差异,好比每片绿叶的纹路、大小、形状的不同,而不是绿叶和枯叶之间的差异!并且,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所提高,释放本能,激扬生命!我要加快学习的步伐,真正地去体验教育激扬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