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军队中每师3000余人。
商朝军队的编制,根据古代文献和甲骨文记载,大概在武丁及其以后时期已有“师”、“旅”、“行”等几级编制。从武乙时期卜辞记载的“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看,师可能是当时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旅是师以下的编制单位,卜辞中有“左旅”、“右旅”、“王旅”的记载。卜辞中也有关于“行”的记载。据研究,一行由100人组成,左、中、右三行组成一大行,三大行组成一旅,一旅1000人(包括指挥、后勤、通讯等机构的人员),三旅组成一师,一师3000人。
周朝兵制继承商朝制度,但也有所发展,是奴隶社会兵制的典型。西周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按照分封制原则,周天子(即周王)规定了天子直辖的军队和诸侯国掌握的军队的数量。天子直辖的军队有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也称殷八师)。前者是守卫镐京的,因位于西部,所以也称“西六师”;后者是驻守在洛邑的,用以镇慑集中于此的商朝贵族。师的编制员额,有的学者认为每师一万人,也有人认为每师3000人。即使以每师3000人计,当时周天子掌握的军队也已达到五万余人,是一支巨大的军事力量。诸侯国也有军队,但数量不得超过周天子规定的限额。据记载,方伯可设二师,诸侯可设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