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脂肪变性是肝脏肝细胞胞浆内出现脂肪滴。脂质主要是中性脂肪。
常见于缺氧、缺血、中毒、感染等因素影响肝细胞脂肪代谢平衡,出现脂质在细胞内堆积。发生脂肪变性的机制为:
①脂肪合成或输入过多,如肥胖病及糖尿病;②脂肪氧化利用障碍,如中毒性肝炎;③脂蛋白形成和输出障碍,如化学性肝炎。重度脂肪变性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细胞坏死。
其原因为:
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肪酸的氧化或酯脂障碍。
肝脏发生脂肪变性时,轻者,眼观无明显异常,严重时,可见肝脏肿大,质地较软,色泽淡黄至土黄,切面结构模糊,有油腻感,有的甚至质脆如泥。镜下可见在变性的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起初多见于核的周围。
以后变大,较密集散布于整个胞浆中,严重时可融合为一大空泡,起初多见于核的周围,以后变大,形似脂肪细胞。
如果肝脏的脂肪变性伴有慢性肝淤血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类似中药槟榔切面的色彩,故称之为“槟榔肝”。冰冻切片,脂滴可被苏丹三染成橘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