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覆盖各个年龄段,形式多样。
- 教育的全民化:人人享有教育权利。
- 教育的民主化:反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职化。
-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多样化。
- 教育的现代化:运用现代科技,引发教育观念变化。
2.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 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
-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 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3.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 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 教师的专业训练效果较好。
- 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全面。
- 教育影响全面、系统、深刻。
4.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三依据)
- 社会依据:生产力、科技、社会制度、文化、人口。
- 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 学制本身的依据:历史发展、外国影响。
5.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四大趋势)
-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 高等教育大众化。
-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
1.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 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 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 课程应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2.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 主张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
- 主张分科教学。
3. 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四大因素)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 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及其可接受性。
- 学科特征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4. 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 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包括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四步骤。
5.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 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指导文件。
- 作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依据,衡量教学质量标准,国家课程管理评价基础。
6.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六大目标)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7.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七大评价观)
-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 关注发展过程。
- 评价内容综合化。
- 评价标准多层化。
- 评价方式多样化。
- 评价主体多元化。
8.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
(四大领域)
- 研究性学习:基于兴趣和教师指导,探索自然、社会、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 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动手操作经验,培养技术素养。
- 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伦理。
第三章
1.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含义: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导,联系实际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 贯彻要求: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补充乡土教材。
2.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六大优点)
- 有严格制度,教学正常开展,学生数量得到保证。
- 大面积培养人才。
-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 集体教育作用体现。
- 系统科学知识教学。
- 教学管理和检查有效。
3.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五大缺点)
-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 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不利于因材施教。
- 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与启发。
- 教学内容和方法多样化不易适应。
4.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四要求)
- 深入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内容。
- 针对学生特点,适应学生需求。
- 更新备课内容,考虑社会发展、科技发展。
- 考虑教学设计因素,做好课前准备。
5. 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四要求)
-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
- 分量适宜,难度适度。
- 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 反馈清晰、及时。
第四章
1. 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
(注意规律应用)
- 利用无意注意规律,优化教学环境、技巧和教具。
-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增强学习自觉性。
- 组织教学,引导注意的转换,保持学习活动。
2. 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 记忆容量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手段。
- 抽象记忆占据主导地位。
3. 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复习策略)
- 及时、经常复习。
- 合理分配时间。
- 分散与集中复习结合。
- 阅读与回忆结合。
- 多样化复习方法。
-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 适当数量,避免过多。
- 适度过度学习。
4. 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问题解决策略)
- 培养独立思考。
- 提供实践机会。
- 增加知识储备。
- 教授问题解决策略。
5. 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想象培养方法)
- 引导观察,丰富表象。
- 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
- 学习知识,发展空间想象。
- 结合教学,训练想象力。
- 引导积极幻想。
6.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操作技能培养)
- 准确示范与讲解。
- 必要练习。
- 反馈与纠正。
- 建立动觉。
7.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心智技能培养)
- 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
-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 正确使用语言。
- 注意个别差异。
8. 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迁移影响因素)
- 相似性。
- 原有认知结构。
- 学习心向与定势。
- 其他因素:年龄、智力、态度、教学、提示与帮助。
第五章
1. 简述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客体永恒性。
- 前运算阶段:2~7岁,万物有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形成,抽象思维开始。
-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
2.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能力培养方法)
- 注意非智力因素培养。
- 积极培养元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 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 早期能力培养。
- 强化知识与技能学习。
第六章
1. 简述学习心理辅导的原则。
(学习心理辅导原则)
- 面向全体原则。
-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 尊重与理解原则。
- 学生主体性原则。
- 个别化原则。
- 整体性发展原则。
第七章
1. 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品德发展因素)
-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 其他因素: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
2.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
(皮亚杰道德阶段)
- 前道德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
- 权威阶段:5~8岁,他律道德阶段。
- 可逆性阶段:9~11岁,自律道德阶段。
- 公正阶段:11岁以后,公正与平等阶段。
3. 简述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要求。
(积极因素转化)
- 全面分析评价优点和缺点。
- 创造条件,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 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自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4. 简述贯彻说服教育法的要求。
(说服教育法要求)
- 明确目的性与针对性。
- 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
- 抓住教育时机。
- 诚恳对待。
第八章
1. 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班集体培养方法)
- 确定发展目标。
- 建立核心队伍。
- 制定规章制度,维持秩序。
- 组织教育活动,发挥集体作用。
-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