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军校的名声如雷贯耳,世人熟知其历史,但鲜有人知,早在一千多年前,今之黄埔,古之黄木湾扶胥镇,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自南朝至明清,扶胥港历经变迁,成为繁忙的贸易港口,其南海神庙至今香火旺盛,见证着历史的悠久。黄埔港更是明清时期海外巨舶的聚集地,规模宏大,与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其名字烙印在世界各地的航海图上。
尽管满清政府曾被称作"闭关自守",但早在鸦片战争前,黄埔港并未完全封闭,仍接纳着海外贸易。鸦片战争期间,黄埔港成为了鸦片走私的中心,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使其名声大噪。随后的一系列战争,如"乌涌之战"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使黄埔承载了屈辱的历史。面对侵略者的挑衅,黄埔不得不建设炮台,成为抵御外侮的防线。
1922年,黄埔成为国民革命的摇篮,黄埔军校在此创立,培养了众多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他们共同书写了中国现代史的篇章。黄埔的开放精神延续至今,现代化港口建设如火如荼,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古老的千年古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黄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变革的推动者,她的名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时代变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黄浦都以其深厚的底蕴和开放的姿态,继续书写着自己的辉煌篇章。
扩展资料
“埔”用于地名时,原本通读为“bù”。“黄埔”即读为huangbù。而后来中华民国的“陆军军官学校”建校于此,据说是蒋介石后来将其命名为“黄埔军校”。蒋介石误将上海黄浦江之“黄浦”与“黄埔”混淆,而将“黄埔”读为"huangpǔ",世人不知,因而皆有此误读,而现却已成正规读法。辞典中“埔”字读为"pǔ"的唯有“黄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