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追求关键在于三个均衡层面:一是确保每个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目标在我国基本实现;二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特别是教育条件的差距和教育结果的差异;三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即教育结果的均衡。解决教育不均衡的关键在于找准并解决这些均衡点。
针对教育资源的配置,首要措施是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实行严格的教育投入考核制度,确保“每一所学校”的优质发展。我国目前教育投入不足,需进一步提高占GDP的比例,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到位,并优化资源配置,向农村、西部和薄弱学校倾斜。
其次,强化教育体制,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优化城乡教师结构,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晋升机会,以及加强教师培训,确保“每一个教师”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重视校长培养,以“优质校长”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最后,要突破区域保护,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改革招生制度、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实现教育的均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教育事业规律,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管理哲学学者、均衡管理创始人蒋泓峰对此有些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