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采用多种细菌学研究方法以提高准确性。Bactec 460 TB系统结合C14-棕榈酸底物的7H12培养基和选择性抑制剂NAP(ρ-硝基-α-乙酰氨基-β-羟基丙酮)是一种有效的鉴别手段。NAP在鉴别结核分枝杆菌时敏感度极高,而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率高达99.5%,这有助于快速区分两者。然而,进一步分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则较为困难。
另一项技术是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由济南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靳晓红等人开发。通过PCR和基因突变分析Kat G基因,这种方法在鉴别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方面表现出快速性,并与细胞学方法有良好的一致性,尤其适合快速鉴别工作。
PCR-反向斑点杂交膜芯片则依赖于生物素标记引物扩增样本DNA,与膜上的特异性探针杂交,形成紫褐色沉淀,用于样本的定性分析。而基因芯片技术则更进一步,利用荧光标记的引物扩增产物与玻片上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扫描后通过Scanarray基因芯片扫描仪获得结果,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别更为精准。
尽管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其操作复杂,实用性有限,主要适用于分支杆菌的分类和鉴定,而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快速筛查。
扩展资料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是由一组非结核分枝杆菌(简称NTM)引起的全身疾病,主要侵犯肺部。在我国虽无全面调查,但多个省市报告,在分枝杆菌中检出率已达4.3%。多见于老年男性。NTM还可引起院内感染,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