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adverbial,简称adv.),在不同的语言中“状语”有不同的作用,中文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英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德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
现代状语
现代汉文中,状语分一般状语和句首状语,一般状语位于主语、谓语之间,起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词的作用;句首状语则比较少见,但在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介词结构做状语时,可以把状语放在主语的前边,如“一九四九年,我们国家举行了开国大典”、“在北京,我们游览了故宫”其中“一九四九年、在北京”就是分别表时间、地点的句首状语。
状语的书面标志是“地”,如“小明愉快地回了家”,当然有时候状语也不带“地”,如“他们在上海见了面”,其中愉快地、在上海就是状语。
1.一般状语例句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2.句首状语
一九四九年,我们国家举行了开国大典。
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美景。
文言文中的状语
文言文中的状语分一般状语和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状语经常会后置,状语后置是文言文几种重要的倒装句式之一。
1.一般状语例句
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 (司马迁 《史记》)。
译为周恒王派虢仲讨伐曲沃武公,其中"使虢仲"为状语。
2.状语后置例句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诸葛亮《前出师表》)
译为“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其中“于内”、“于外”是状语后置。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于黄河之北作战,我在黄河之南作战”,其中“河北、河南”就是状语后置。
“覆之以掌” (蒲松龄《促织》)。
正序为“以掌覆之”译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以掌”就是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译为“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其中的“于蓝、于水”为典型的状语后置。